
中新社多伦多7月2日电 题:百年未远 “排华法”黑暗史警醒加拿大华人
中新社记者 余瑞冬
“‘人头税’?‘排华法’?”在位于渥太华的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听到记者要查阅的内容,值班工作人员马蒂厄显然没太明白它们的意思,但还是在电脑里检索了关键词。
图为5月12日,记者在位于渥太华的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内拍摄的包含两部《华人移民法》的1885年、1923年《加拿大法令》。 中新社记者 余瑞冬 摄
很快,她从档案架中捧出两本已发黄、按年份集纳成册的《加拿大法令》。记者在其中找到了1885年、1923年两部《华人移民法》的全文。
19世纪后期,大批华工参与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修筑。据信数千人因此牺牲。但当铁路铺通,华人即遭抛弃。加拿大1885年出台的《华人移民法》开始通过征收“人头税”限制华人入境。税额在其后数年内由50加元逐步加码至相当于一个华工两年收入的500加元。

图为5月12日,记者在位于渥太华的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内拍摄的1885年(左)、1923年《加拿大法令》内的两部《华人移民法》条文。 中新社记者 余瑞冬 摄
1923年7月1日,新版《华人移民法》实施。这部共有43条、俗称“排华法”的法律几乎完全禁止了华人入境,仅外交官等极少个例可豁免。华人成为历来唯一曾被拒绝入境加拿大的族裔。即便居住在加的华人也须向政府登记,否则会面临轻则罚款、拘留,重则驱逐的风险。

“排华法”生效时恰是加拿大自治领日(即国庆日),却也从此成为华人拒绝参与有关节庆的屈辱日。
“虐受四三条,苦楚实难报,记念在胸牢。”百余年前在温哥华华社流传的一支歌如此传唱。

这部充满种族歧视色彩、如今被联邦参议员胡子修形容为“臭名昭彰”的恶法,在华人及有识之士不懈抗争下,于1947年5月终被加国会废除。即便如此,对包括华人在内的少数族裔的歧视政策仍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排华法”对华人社区造成了深远、甚至是毁灭性的伤害。据官方材料,在该法施行的24年间,获准入境加拿大的华人仅有12至50人。
移居加拿大54年、现居蒙特利尔的钟启诚向记者展示了家中先辈入境加拿大时的“人头税”税金纸。他的祖父母结婚不到3年便分离,从此相隔万里。均未再婚的两人直至终老亦未再见。
图为4月23日,移居加拿大54年、现居蒙特利尔的钟启诚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展示其家中先辈于1914年6月入境加拿大时缴付500加元“人头税”的税金纸。 中新社记者 余瑞冬 摄
加参议院议长蕾蒙德·加涅近日在参议院内举行的“排华法”百年反思纪念会上表示,该法造成亲人间长期且往往是永久的分离,最终导致单身社会出现,华人社区面临边缘化以及日益增加的孤立感和疏离感。
今年5月,即亚裔传统月期间,加拿大政府宣布将过去排斥华人移民之举列为“具有国家历史意义的事件”。加官方最近制作并存放于温哥华的华裔博物馆的“排华法”百年纪念铭牌以英、法、中文记述道:(“排华法”)阻碍了家庭团聚、社区发展、社会融合和经济平等。
“排华法”出炉已过整整百年。但诸多华社人士认为,华人面对的种族歧视并未真正消除。参议员胡元豹近期在多个场合提醒,需警惕“现代形式”的排斥、污名化行为。
华人历史研究学者、作家丁果认为,即便如今温哥华、多伦多两大城市均历史性地选出华人担任市长,但并不意味着对华人的歧视已不存在。
加拿大华人联合行动基金会主席鲍胡嫈仪表示,自己在长期从事社区工作的过程中感受到,歧视仍存在于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系统当中。
马蒂厄对这些历史的陌生并非特例。生长在萨斯喀彻温省穆斯乔的华人建筑设计师余健德说,自己幼时学校教材中并无关于华人移民史的内容,先侨的事迹需靠家人口耳相传。
数年前,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才将早期歧视华人的历史内容写进5年级和10年级的公校补充教材中。全加华人联会共同主席蔡宏安认为,加全国各地的教材都应体现华人遭遇的黑暗史。
连月来,加拿大各地华人社区举办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反思百年“排华法”,呼吁毋忘历史、反对歧视,防范黑暗历史重演。(完)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就业稳则民心安、社会稳。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5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深切关怀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为青年铺路搭桥,提供更大发展空间,支持青年在创新创业的奋斗人生中出彩圆梦”,“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高校毕业生要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发挥其就业主渠道作用”,“加强人才投入,优化人才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这些重要论述和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的关心,为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今年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大力开拓市场化就业渠道,强化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近期,人社部启动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部署结对帮扶、密集招聘等一系列务实举措;中组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取消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有关衔接工作的通知》,不断优化求职就业手续;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兜牢民生底线等方面,推出一系列稳就业政策措施……这些政策举措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济发展是扩大就业的基础,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国民经济整体恢复向好,稳就业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总体有所缓解。同时也要看到,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结构调整压力较大,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稳固,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仍不容忽视,其中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供需脱节、人岗不适、“慢就业”现象时有发生,“求职难”和“招工难”并存,产业转型升级也给就业带来较大挑战,稳定和扩大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仍需加力。
下半年做好就业工作,必须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实现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多渠道、多元化就业创业,为稳就业奠定坚实基础。要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抓紧实施有关稳就业政策措施,讲求精准、讲求实效。大力开拓市场化就业渠道,一揽子兑现社会保险补贴、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激发企业用人积极性。对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用足用好各类政策性岗位,稳住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招聘规模,确保央企国企接收高校毕业生人数不低于去年。实施好基层就业项目,稳定扩大“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招募规模,落实各类优惠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就业的政策保障。深入细致做好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增强就业信心。加强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群体的兜底帮扶,各高校要落实帮扶责任制,毕业生户籍地、常住地、学籍地政府部门要协同配合。依法规范市场招聘秩序,严厉打击虚假招聘等违法行为,防范、纠正就业歧视。注重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引导高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

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加大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确保完成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目标任务,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求是网) 【编辑:李岩】